|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天下兴县人】兴县康湘坪——中国著名作曲家

【天下兴县人】兴县康湘坪——中国著名作曲家

关键词:兴县 文化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兴县在线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1255560003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843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康湘坪 男,1959年11月生于山西兴县,大专学历,一级作曲。1977年参加工作,先后在山西、陕西等地专业艺术团体任演奏员、作曲兼指挥,1992年调太原市艺术研究院从事专业作曲至今。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山西省名人联合会会员,太原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太原市委、市政府命名的“优秀艺术家”、“优秀人才”,太原市艺术研究院艺术委员会主任。

主要作品:歌曲《新朋友、老朋友》、《好年头》、《你让党旗更加鲜红》等20余首荣获国家和省、市级奖项。

影视剧音乐《喜耕田的故事》《喜耕田的故事Ⅱ》《吹吹打打牛三牛》《外商投资在山西》等多部获好评。其中,《喜耕田的故事》获第24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长篇电视剧奖、第27届中国电视“飞天奖”优秀长篇电视剧一等奖;主题歌《好年头》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戏曲音乐:《荒沟纪事》《都市警官》《枣儿红了》《山里哥 山里妹》等10余部晋剧音乐获省、市级奖项。撰写的论文《对戏曲音乐现状及生存发展的思考》《与时俱进 发展戏曲流派》《观念 个性 形象》等20余篇在国家及省市专业刊物发表,数篇被国家相关学术专著收录,多次荣获山西省、华北五省(市)和全国的相关学术研讨会论文奖。

2005年和2012年,先后由中国音乐家音像出版社出版《一路走过》——康湘坪音乐作品系列专辑CD(歌曲、戏曲、影视、行业)音乐作品选四辑,2010年特聘为山西省艺术研究创作中心研究员,2012年国家级音乐核心期刊《歌曲》第7期封二以“作曲家康湘坪”为题对其作了介绍。2014年任山西省艺术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音乐专业评委。2016年入选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库任本年度歌曲组初评专家。

 

著名作曲家康湘坪:踏着黄土地的旋律走来

 文/靳佩荣   蒋言礼

从古至今,很多有成就的人,都有一部非常艰难的奋斗史和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康湘坪亦是如此。


说到童年,康湘坪的脸上不由得闪过一丝苦涩的微笑。他说,他的童年可以这样概括:“苦乐相伴,不幸与幸运交织”。

1959年11月,他出生在兴县康宁镇一个贫穷的张姓家庭,也是清代康熙年间正一品官员张旺的第十一代嫡孙。说来奇怪,尽管兴县是一片“十年九不收”的贫瘠之地,但人杰地灵,养育出了众多名人大家。象《九九艳阳天》《汾河流水哗啦啦》的作曲家高如星就是其中之一。康湘坪算是一位后来者。当他呱呱堕地之时,他的亲人并未觉察到有何异样。但随着那场全国性自然灾害的到来,让他也遭遇了一场家庭变故,母亲带着他改嫁到本县的一个小山村一一固贤乡安坪村一户康姓人家里。原本生在张家的他,改姓为康,从此在康家成长。尽管他当时并不懂的这一变故,但对于懂事后的他,不能不说是一种深深的痛,不能不说是一种伤害! 然而,幸运的是他的继父,勤劳、善良、厚道,待他视如己出。尽管后来母亲又相继生了一个弟弟和六个妹妹,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他这个外来户的正常生存与发展,不仅吃穿待遇优先,而且在情感的呵护上,更显出对他的优厚与宽容。最为关键的是,老实巴交的继父居然成了他一生从事艺术的启蒙老师。那时,继父是村里文艺宣传队的负责人之一,也是一位二胡演奏者。尚不大懂事的湘坪打小就喜欢上了继父手里那把二胡,叼空总想圪锯两下。继父见他喜欢,就手把手地教他,并把其里外弦习练的秘诀一句一句地教给他:“豆腐豆腐熟了吧,豆腐豆腐熟了吧,一锅熟了一锅不”,这些口诀对应的曲谱相当于:“唻叨唻叨西啦叨,唻叨唻叨西啦叨,唻索索发咪唻索……”。正是这种当地农民独创的“曲谱”和演奏法,诱发了湘坪的灵感和兴趣,他很快就边唱边圪锯成了调调。这一意外的收获让小湘坪高兴得连吃饭睡觉都惦记着二胡,天天一有空就坐在门前拉了起来,他还把平日里学到的民歌小调用二胡一首首地练,一遍遍地拉。十二岁那年,他从舅舅家找来一把板胡和一支破笛子,这才算是有了属于自己的乐器。按照继父的要求,每当放学回家便摇头晃脑地吹呀,拉呀,拉出了天真烂漫,吹出了遐思幻想。说来也幸运,1975年他考进了兴县中学文艺班。从此,踏进了艺术的大门。

 


一位恩师,一扇天窗

在艺校他遇到了一位恩师叫施其生,施老师是“文革” 期间从中山大学分配到兴县的高才生。原本中文系毕业的他才华横溢,吹拉弹唱样样皆通,是兴县中学的一代名师,曾为当地培养和影响了好几批杰出的优秀人才,广为人所敬仰。得遇这样的恩师,无疑是康湘坪的造化。在施其生老师的精心培养和教育下,康湘坪勤学简谱乐理知识,苦练二胡、板胡演奏,学习成绩一直是班里的尖子,深受施老师的器重。那时的学校经常搞“开门办学”,每次的下乡“开门办学”,施老师总是与他住在一起,除指导二胡的演奏外,还为其进行音乐作品的分析。毕业时,施老师对他说:“你好学上进,又有音乐创作方面的潜能,将来不要满足于当一名演奏员,应该好好学习音乐创作,争当一名作曲家。”这对他而言,是从来没敢想过的事情,像是天方夜谭,那么遥远,那么虚幻!可就是施老师的这句话,为他打开了一扇心灵的天窗,让他第一次萌生了音乐创作的梦想。

两年后的1977年,康湘坪从文艺班学成毕业。那时的他无缘迈进大学门槛,而是被县剧团择优录取了。此时,他的恩师依然在关注着他的成长,特意把继续培养他的希望交给了时任县剧团音乐设计和晋胡演奏的王宁。在王宁老师的指导下,湘坪挑起了县剧团晋胡演奏的重任。同时,也开始了作曲技法的自学。然而,作曲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艺术创作。单凭自己的勤奋和热情是远远不够的。施其生老师又把他介绍给时任山西省歌舞剧院的作曲沈梦骏老师。之后,他又相继拜吕梁地区艺术馆的常士继、陕西乐团的作曲家谢提音等老师为师,开始深入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但由于当时自身条件的限制,学习只能通过书信的方式或利用剧团休假的时间进行。让老师们感兴趣的是,湘坪每次送来的习作,总包含着丰富的民间音乐元素,显现着他的聪明和灵气。于是数不清的指导信件频频给他寄来,数不清的悉心指导写满了一页页信纸。后来,他把这些书信装订成厚厚的三个集子,作为自己多年来一直拜读不辍的作曲教材。 

在兴县晋剧团工作的五年里,湘坪逐步成长起来,身兼音乐设计和晋胡演奏两大要职。他在为音乐创作辛勤付出而屡屡收获的同时,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爱人李秀珍是他艺校的同班同学,也是他创作上的得力助手和第一听众。成家后的生活是甜蜜的,但成家后的生活又迫使他不得不面对现实。为了解决“农转非”,为了当个“正式工”,他凭着自已优秀的专业技能,携妻带子到了陕西神木县晋剧团被特招为正式职工。那是一块热情的土地,高亢凄婉的陕北民歌进一步滋润了他的艺术素养,而他也不负众望,以五年辛勤的付出和突出的工作成绩赢得了团里上上下下的赞赏与敬重。十几年间,他在晋陕民间音乐的海洋里淘洗了自己的灵魂,也在这所“民间音乐”的大学里学到了许多课堂上难以学到的知识,为他的音乐创作和艺术个性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奋斗几年,总算如愿。生活上安定住了,事业上的矛盾又突显出来。为了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专业,为了生养他的这块土地,他要求调回山西工作。神木县剧团只好忍痛割爱,为他开了绿灯。在常士继老师的举荐和作家田东照先生的帮助下,1987年3月他顺利调回了家乡,从县级剧团跨入了地区级剧团——吕梁地区晋剧团,从事专业作曲兼指挥工作。在这个岗位上,他如鱼得水,业绩突出。1988年专业艺术院团首次实行职称评定时,年仅29岁的他被评聘为三级作曲职称(中级),同时兼任办公室主任、艺委会主任等职。

在音乐创作的路上,康湘坪是个敢于突破自我的人。他从来不愿成为固定模式下的俘虏,家里至今保存着三集老师们给他的指导信札,得闲时便翻开自己的作品哼上一气,又将老师们的信札研读半天,认真揣摩要义,仔细解其疑点,悟些儿真道。每一次创作,总要有新的追求和新的突破。无论是戏剧作品,还是歌曲类作品,他的笔下总会出现许多鲜活的东西,就像心底常常有一条源源不断的小河流过一样,那么随心所欲,运用自如。这一时期,他已经游走、探索于戏曲音乐创作、歌曲创作和艺术研究三个领域,先后创作和发表了大量作品。其中有《郑小姣》(连三本)、《状元与乞丐》、《柳林三姐妹》、《卖妙郎》、《芦花荡》、《山野情》等十余部(折)古装和现代戏曲音乐;《新朋友老朋友》、《山乡黄昏》、《我们凯旋归来了》《黄河在吼》等10余件歌曲作品,以及《应注重晋剧唱腔的音域使用》、《从丁果仙谈晋剧生行唱腔的继承改革》、《博采广取丰富晋剧音乐声腔》、《浅谈晋剧打击乐演奏》、《浅谈戏曲“衬词拖腔”的运用》等论文均在省、市相关杂志发表,并获得许多重要奖项。也多次为他自己刷新了一张张崭新的名片。



时下有句很励志的话,叫做:“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提供的。”康湘坪就是一个善于贏得机会的人。

当他在吕梁晋剧团奋斗了五个年头的时候,机会又一次悄然来到他的身边。湘坪自力更生在艺术上苦苦求索一路走来,引来了无数关注的目光。他张姓家的叔父张爱虎就是他的关注者之一。1991年,湘坪的叔父将他的有关资料推荐给了时任太原市戏剧研究所所长的著名剧作家梁枫和著名作家李克仁,两位专家型的领导看了他的作品剪辑和相关材料后,诚心实意为其操办调动。此时,吕梁宣传文化部门虽一再挽留,但出于对他个人前途的考虑,还是为他亮起了绿灯。1992年5月,康湘坪从吕梁地区晋剧团正式调入当时的太原市戏剧研究所(现更名为太原市艺术研究院),成为一名专业作曲。从此,他又开启了新的征程。

调到太原后,湘坪面临着家无隔夜钱、人无过夜房、户无落脚点的三无局面。对于早已习惯了贫困历练的他而言,这些困难非但不会被吓倒,反而给了他无穷的动力。在很短的时间内,他就拿出了一份厚厚的见面礼——为太原市实验晋剧院青年团新创了历史剧《火烧庆功楼》(连三本)的音乐。当时这个历史剧尽管不是参赛剧目,但他的音乐却让这部戏红杏出墙,一年内全省竟有九个院团采用了该剧的音乐。他刚刚离开的吕梁晋剧团也特意把他请回去,新排了这部戏。紧接着,由他作曲的《荒沟纪事》、《都市警官》、《枣儿红了》三部现代戏,分别获得了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山西省文化厅主办的戏曲现代戏评比演出“优秀音乐设计奖”和“音乐设计奖”; 歌曲《这个好地方叫山西》《啊,采煤工》,也获得了山西省广电厅、文化厅等主办的大奖。他在创作上从不保守狭隘,处处讲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善于虚心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敢于直面现实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面对山西戏曲音乐的现状及如何发展等问题,他撰写了《与时俱进发展戏曲流派》、《对山西音乐创作队伍现状的思考》、《不成问题的问题》等多篇论文,先后发表和推荐参加了山西省、华北五省市及全国的戏曲音乐学术研讨会和年会,多次获奖并入选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相关论文专集,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1997年他终于奋斗到了属于自己的房子,乔迁之时,作家田东照先生为其书写了一副对联:“昔日居斗室佳作何曾少,今朝迁新居华章更加多”。并书赠他《高山流水》的字画以作勉励。显然,田先生口有余香!迁新居后,他的创作进人了一个新的收获期,戏曲、歌曲、影视和论文等几个方面连续获得各种奖项,同年顺利地被评聘为二级作曲职称(副高)。他,正在走向成熟。

进入新世纪以来,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和需求,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他又拜我省老一辈作曲家李秉衡为师,较为系统地学习了和声、复调、配器等作曲理论,还自费走进艺术院校学习深造两年,取得了文艺编导专业的大专学历。与此同时,他的作曲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既有为抗震救灾写的《心贴心手牵手》(在“感动中国”全国歌曲大赛中获奖),又有企业之歌乡村小曲。其中为残疾人职业学校作曲的音乐舞蹈《勇敢地做我自己》,获文化部、教育部、广电总局等主办的国家级创作奖。面对山西省煤矿事故频发的严酷现实,唤起了康湘坪的创作热情和一个作曲家的社会责任感,他多次与相关部门合作,先后创作煤矿安全生产教育系列歌曲约70余首。我省的离柳焦煤集团、朔州市、柳林县等地都将歌曲打印成册、录制成光盘,在广大煤矿职工中推广学唱。这样,既丰富了矿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又及时提醒矿工牢记安全措施,警惕安全事故。其中,部分歌曲还选送参加了山西省2007年职工艺术节,并获得了一等奖,山西电视台曾录制播出了这期节目。把煤矿安全生产条例编写成歌曲,这在山西乃至全国还属首创,《中国煤炭报》、《太原日报》、《吕梁报》等报社曾以要闻作了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杜绝煤矿事故的发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宣传和教育作用。

2007 年,一部由康湘坪作曲的长篇电视连续剧《喜耕田的故事》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各省卫视又相继转播,一时红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创当年的收视率之最,“喜耕田”成了当时人们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尤其那洋溢着鲜活地域特色和时代风采的主题歌《好年头》、那贯穿始终的具有浓郁山西地域特色的乐曲,把黄土地上农民的憨厚与纯朴形象地展示在全国观众面前,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晋剧音乐也因此而受到了全国亿万观众的热心关注和喜爱。之后,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报》、《中国文化报》、《歌曲》、《广播歌选》、《音乐周报》等国家级核心专业报刊及媒体刊登了该剧主题歌《好年头》,并对该剧音乐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山西籍作曲家康湘坪大胆以晋剧音乐这一传统音乐元素为核心,加上独特的乐器伴奏,使全剧音乐呈现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为这部戏增添了亮点”。央视的《影视同期声》、《与您相约》两个栏目对他进行了采访,《激情广场》《影视金曲》《乡村大世界》《心连心艺术团》等栏目对该剧的主题歌《好年头》反复播出,已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这些年来,无论城市的大小文艺晚会、婚礼节庆,还是农村的“红白”事务,随处可听到演奏或演唱“喜耕田”的声音。该剧先后获第24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长篇电视剧奖,第27届中国电视“飞天奖”,优秀长篇电视剧一等奖。这可以说是康湘坪音乐创作风格的一次精彩呈现。2008年由他作曲的奥运献礼电影《吹吹打打牛三牛》,在奥运会期间由央视六套播出。在此前后,他作曲的电视专题片《外商投资在山西》和太原城市外宣片微电影《回家》等也相继在省市电视台播出。还有他作曲的《喜耕田的故事》第二部也于2009 年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热播。因为了这些成绩,他于2009年被评聘为一级作曲职称(正高)。他,已从成熟走向成功。

2005年和2012年,中国音乐家音像出版社先后出版了《一路走过》一康湘坪音乐作品系列专辑CD(歌曲、戏曲、影视、行业音乐作品选)四辑。2010年,他被特聘为山西省艺术研究创作中心研究员,2012年国家级音乐核心期刊《歌曲》第7期封二以“作曲家康湘坪”为题对其作了介绍。山西《太原日报》、《太原晚报》、《三晋都市报》、《山西商报》、《戏友》等报刊都曾以“有志者,事竟成”、“康湘坪与喜耕田的那声吼”、“乘着歌声的翅膀”等为题对其做了专访和报道。他先后被太原市委、市政府命名为“优秀艺术家”、“优秀人才”。山西省戏剧家协会曾授予他山西省“跨世纪戏剧新星”,并多年来连续获得了太原市文学艺术创作的各届奖。因其创作成绩显著,曾为他荣记了一等功。2014年任山西省艺术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2016年入选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库,任本年度初评、复评专家委员会委员。

康湘坪从生养他的黄土地上一路打拼走来,虽然他已登堂人室成为一名大家熟悉的作曲家。但就像他至今仍操着一口浓重的乡音一样,那与生俱来的黄土情节和庄户人家的本色始终没有变,作品中那浓浓的黄土味,依然给人以清泉般的甘冽清爽和亲切。

当朋友问及他成功的秘笈时,他风趣地说:“这要感谢我有三老相助。”他所说的“三老”,是指“患难与共的老婆、真情实意的老师、一路相助的老友”。是啊,他是个懂得感恩的人,在他的心目中,自己的努力无论付出多少,都是应该的,而老婆、老师、老友和社会的关爱才是他真正值得珍惜的! 

在他的书房挂着一幅“情、新、神”的字画,是他让王宁老师为他书写,也是自己创作时的“三字”追求。他说:情是最基本的要求,缺情少义不可;新是必须具备的条件,没有新意就谈不上创作;神是最高境界,作品没有神就傻了。一件(部)音乐作品,有情意、有新意、又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就可能成功。作为一个学生,他又时常记着老师们的这样两句话:“时时遵循技法而无所超越的学生,往往不是最好的学生;处处符合理论条文而无所突破的作品,往往不是最好的作品。”

当我们走进康湘坪,了解了他的成长历程,就会深深地感到,他踏着黄土地的旋律一路走来,脚步是那么坚实,目标是那么远大,信念是那么执着,故事是那么生动感人!其实,这一切并非偶然,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就是对康湘坪人生道路的一次精彩总结。

人常说,艺无止境,路无止境。我们衷心地祝愿康湘坪在攀登艺术高峰的路上越走越远,以更多更好的作品唱响时代的主旋律,唱出人民大众的心声!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3835843300 传真: 邮箱:931680000#qq.com
地址:兴县东城·北湾国际5号楼二单元二楼 邮编:033600
Copyright © 2004-2024 兴县晋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